不久前,“中国美术家协会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计划‘动画创作100’”项目(2024)巡展在海南三亚举办。展出的100部动画作品,包括数字化二维、三维、定格及AI(人工智能)参与的各种形式短片,从中可以清晰感受到新一代青年动画创作者共同的目标追求: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风格、中国文化元素一直牛配资,又能被海内外观众广泛接受的原创佳作。
从上千部青年作品中遴选出的百部优秀动画,创意十足,风格各异。有的短片虽然制作工艺青涩却真挚感人,如讲述老爷爷不离不弃照顾偏瘫老奶奶的《地风筝》,情节浪漫一直牛配资,主题与手绘形式相得益彰;根据常书鸿先生真实故事改编的《敦煌守卫者》,采用传统二维动画表现主人公与敦煌的深厚情感,画面影调和谐统一。这些作品蕴含着青年一代对生活、对历史、对未来的思考。
将中国水墨绘画风格、传统文化元素与数字化技术、三维动画形式等结合,业已成为一股创作潮流,体现了青年动画人的传承自觉和创新追求。《风雪山神庙》的角色设计,对京剧脸谱元素进一步提炼简化;《万华镜》以装饰画风展示各少数民族服饰之美;运用数字技术制作的二维水墨风格短片《念念》一直牛配资,通过少年的故事探索人的成长;《龟兹》则运用水彩风格将现代角色与臆想的传统绘画造型角色统一在一起,开启一场现代街舞与千年龟兹舞蹈的对话,是将传统二维动画与AI技术相融的实验作品。
一件件原创新作表明,动画的民族性不是静态的,而是动态的、当代的、国际化的。“中国动画学派”提出的“民族风格”理念在今天仍然有很现实的意义。当代创作者在追求民族风格的同时,还需自觉将其融入现代叙事和技术体系,尝试在传统水墨、剪纸、戏曲元素之外,挖掘新的中国动画美学符号。
动画短片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表现力,一些青年作者在保持风格追求的基础上,探索与主流商业动画项目衔接。讲述20世纪60年代“三千孤儿入内蒙”的短片《国家的孩子》,以浓郁的色彩呈现草原美丽风光,动画配乐充满民族特色,是一部长片动画的预告片。运镜娴熟、生动有趣的三维短片《落凡尘》,更是已经完成了影院同名长片的创作及上映。诸多作品展现了青年创作者们的才华和努力,体现了他们对动画艺术的理解。
在动画这一充满创意、深度借助科技发展的领域,年轻的创作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。青年人才的培养需在文化根性和技术素养两个维度同时发力。文化根性要求青年能够对民族艺术、美学和哲学有更深刻的理解,而不是停留在模仿和符号化层面,这需要青年创作者主动积累生活经验、深入传统文化源头。在开放的文化语境中,青年创作者还需在坚守文化根性和拓展国际视野之间寻求平衡,以通达世界的艺术语言、融合多元文化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。技术素养则是促生高品质作品的保障。在动画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,青年创作者必须掌握与行业接轨的技术手段和工艺,采用当代观众更易接受的节奏和形式进行艺术表达。
如今的青年动画创作者充满热情和创意,其未来的创作高度取决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、对技术趋势的掌握和对市场逻辑的了解。我们要通过辅导、支持等途径一直牛配资,鼓励他们保持创作激情。“提升中国动画的原创力”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个个青年动画创作者踏踏实实积累出来的,相信他们有能力走得更远。
鸿岳资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